成都地铁17号线近日成功实现下穿成雅铁路
4月12日中午12时,17号线一期工程成雅城际铁路成都西特大桥,双线盾构下穿施工顺利完成,建设者们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用精湛的技术、严谨的态度,终于完成了这场难度达到“外科手术”标准的盾构穿越成雅铁路高风险隧道施工。
这场施工,除了严谨、谨慎之外,还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建设者的心态:如履薄冰。
因为这是
全国首例大直径盾构机在富水砂卵石地区成功穿越运营中的高速铁路
建设者们为此准备了
近一年时间
难度级别
这趟穿越之旅被列为
全线8个特别重大风险源之一,
也是全线的重难点工程之一
难在哪里?
成雅铁路是串联四川西部的重要铁路线,最高时速200公里,高峰时段,铁轨上平均每9分钟就有一列高铁驶过。
盾构穿越成雅铁路处埋深6.86米,隧道外边缘与高架桥梁桩基础净距6.3米,设计要求桥桩沉降及位移允许值仅为2毫米。
用建设者的话来说
“在浅埋深、小净距、高富水多重复杂工况下进行运营高铁线路的下穿施工,稍有不慎,桩基位移、地面沉降、涌水涌砂及螺旋机喷涌等问题将如猛虎扑来,后果不堪设想。”
2毫米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十几张A4纸叠加的厚度。一毫一厘,细微到几乎看不见,可是在建设者眼里,这一毫米就是天大的事。
尽管“雷区”只有50米,高铁桥的跨距32.7米,可这2毫米的硬指标,成为了项目团队必须攻克的难题。
给桥桩穿上“钢围裙”
盾构下穿成雅铁路按左线先穿右线后穿的原则,两台盾构机保持100米的距离。为了确保沉降值在可控范围内,项目在高架桥桩和地铁隧道之间打下四排72根直径1000毫米的隔离桩,这就像给桥桩穿上了“钢围裙”,把铁路桥桩与盾构安全隔离,既稳固桥桩范围的土体,又减少盾构施工对桥桩的影响,从根本上保证桥桩基础的沉降。
科技检测
项目还依靠科技,对正在运营的高铁轨道、高架桥墩、地面埋设监测点,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当下沉量到了设计预警值时,预警系统会发出警报,他们将根据沉降指标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对预警范围作出应急处理,确保过程管理的准确、及时、有效和全天候覆盖。
注浆、渣土是关键
注浆及渣土改良也是决定沉降的关键因素。注浆就相当于给土层进行了一个整体加固,而良好的渣土改良有利于降低扭矩、刀具磨损和掌子面的稳定。
浆注多了会造成上面土体隆起,注少了又会引起沉降,而渣土改良效果的成功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盾构机的掘进速度、掘进模式。
临近下穿时,建设者特意停下盾构机前进的脚步,给它进行了全身体检并全盘更换了“牙齿”,为成功下穿铁路再上一份保险。
3月19日,盾构机开启了这次高难度的穿越铁路之旅。盾构下穿作业时还要保证高铁正常运营,让这支盾构团队不敢有丝毫懈怠,地上地下密切配合,通力作战。
终于!4月12日中午,第852环管片拼装完成,盾构机平安穿越这一特别重大风险源。监测数据显示,高铁桥墩单次最大沉降量为0.9毫米,完全满足最大沉降量2毫米的设计控制标准。
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是串联成都中心城区与温江、双流外围区域的重要快线,设计时速达140公里。线路全长约26.1公里,共设车站9座,其中高架站2座、地下站7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