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粤港澳公交出行可同刷一码 广州地铁有望实现人脸识别支付
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乘坐公共交通是否可以实现刷同一个码?在大湾区是否能设立更大的“保税区”?在昨天的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经济组别的分组讨论中,不少委员针对大湾区、经济发展等话题建言献策。据了解,国家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及,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对此,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在分组讨论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通过广州城市地铁轨交网络与大湾区其他地区轨道网络打通,搭建湾区大出行服务平台,实现湾区公共出行“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加快出行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
广州牵头搭建湾区大出行服务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认为,广州现已建成开通15条、478公里的地铁线路,线网里程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未来,随着周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进,佛山、东莞、清远、中山共计14条地铁线接入广州,城市间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将成趋势,城市间居民跨区流动及消费将愈加频繁。
刘伟说,目前,广州十四号线一期的开通,让从化走进了“地铁时代”,也让广州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区区通地铁”的城市。当前,广州地铁新线建设已进入新一轮高潮,三号线东延段、五号线东延段、八号线北延段、十号线、十一号线、十二号线等12条线路同时在建,预计到2023年,广州地铁运营里程将超过800公里。此外,广州与各城市的互联互通和辐射带动方面,广佛两市规划10条地铁线路互联互通、广州已规划地铁十八号线延伸至中山、广州地铁五号线将与东莞地铁一号线直接换乘等。
刘伟建议,由广州公共交通运营企业联合牵头成立互联网大出行运营公司,搭建湾区大出行服务平台,实现湾区公共出行“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通过资源导入及技术共享,打造大湾区区域轨道交通技术服务平台;基于AI的移动支付应用,即乘车码互联互通,一码多场景应用(地铁/公交/商户支付、企业/园区/小区门禁),实现大湾区出行以及生活周边的“一码通行、一码通用、一码通付”。
广州地铁有望实现人脸识别支付
刘伟称,广州地铁已经有三个站点在试点实施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高峰期快速安检服务,成为全国首例在广州试点应用的轨道交通快速安检项目。“除了刷脸安检外,下一步,广州地铁将有望实现人脸识别支付。”在技术上,只需将个人照片和羊城通、银行卡等实名制绑定,就能“刷脸”进闸乘车。目前,人脸识别闸机已在测试阶段。
人脸识别过安检时,人行速度是更快了,那么行李的速度如何得到进一步提升呢?刘伟说,“在人脸识别过安检的过程中,设立了‘白名单’,进行分类安检,当经常乘坐地铁的旅客,而且长期是安全的旅客,进入白名单后,是不用再检测行李的,因此,安检行李的速度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刘昕:
在大湾区内设立“大保税区”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刘昕在分组讨论后,接受记者采访。他建议,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以借鉴旧金山、纽约、东京三大湾区的做法,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刘昕说,经历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但社会制度的壁垒阻碍着粤港澳三地要素流通。要打破这些壁垒可以探索大湾区内设立“大保税区”,即是扩展南沙、前海和横琴自贸区范围,在内地湾区九个城市开放设立大湾区自由贸易区,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原来就是自由贸易的城市对接,实行大湾区内一体化和零关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自由流通,促进粤港澳三地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形成运转良好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高端人才,那么该如何将大湾区打造成高端人才策源地呢?刘昕说,发挥香港、澳门自由开放经济体的优势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特殊作用,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专业人才、风投家和创业者集聚。同时,在政策上,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出台积极鼓励支持香港澳门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技人才到大湾区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生活、居住、医疗、交通等一系列相关配套,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提供便利条件,吸引全球精英人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陈怡霓:
医师执业资质应当互认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陈怡霓在提案中建议,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与养老服务合作,凡在指定的合作医院执业的香港医师,其在香港获得的资质,应给予相应的注册或认可。
陈怡霓在提案中指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与养老服务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大学合作举办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粤港两地卫生健康合作发展的开端;而香港福利署在深圳盐田和肇庆两家非政府机构营运的安老院舍购买宿位则为解决香港长者排队轮候宿位的难题做出有益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也不断碰到缺乏国家政策创新的支持和需要国家与特区政府协调解决的瓶颈,比如,受限于内地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规定,香港医生无法在内地开展在香港已经开展的先进成熟医疗技术。
为此,陈怡霓建议,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突出特色”的原则,在深圳和广州定位“先行区或特别区”,通过先行先试特殊政策或程序,探索并推动解决粤港澳医疗合作和养老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比如,实施特定医疗机构特殊医疗管理制度,凡在指定的合作医院执业的香港医师,其在香港获得的资质,应给予相应的注册或认可。